我的家乡在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我们住那里是农村,叫水井湾,周边有麻子湾、广井湾等地名,其实这井那井的都主要是指的盐井——卓筒井,一种通过在有地下盐水的地方通过人工打一口只有15-20厘米的直径的深可达百米的盐井,为了防止上部塌陷,往往还要在上面的井口套一根中空的楠竹,通过这个井眼,从地下取盐水烧制成盐以供日用。我们家附近的山上到处都是废弃的井眼,丢一坨石头下去就会“荷罗荷罗的响半天”,人畜要不小心踩到这样的井口,不注意还会将腿折断(一般都有比井口稍大的石头堵住,有可能是小孩玩耍将其打开)。这样的井到处都是,也许是我们的家乡比较落后的缘故,其实在这样的盐井基础的制盐在四川其他地方早就消失了,惟独在我们那里直到80、90年代才逐渐消失,现在成了文物,还在2006年5月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世界石油钻井之父”。
下面重点介绍一下卓筒井的整套工艺流程:
记得小时候(70、80年代),我们家附近的山上,夏天烈日下,有一口盐井,上方斜着一块帆布挡住太阳,下面就有两个踩盐井的懒子,打扮得象日本的相扑运动员,一根长毛巾将跨部包起来,坐在一个长石凳上,手脚并用,象牛屎虫滚粪球一样(但与它方向相反),两人协作滚动一个圆的盐车,盐车外圆面上缠绕着竹篾块(相互连接得很长),竹篾块下面吊着的是一个长竹筒(大概6、7米长),将装满盐水的长竹筒从很深的井下提上面,然后用一个固定到地面的套子套到盐车的把手上,限制盐车转动。然后两人站起来,将长竹筒从盐车上取下来(盐车只能将竹筒提出地面),两人协作将长竹筒往上抽,上面有一个简单的竹笼子,套住长竹筒不倒,长竹筒的底部在两人的努力下露出地面,并提升到盐桶上面(竹篾编的一个鼓状的桶,当然较鼓高,外面用桐油覆盖防腐,就好象现在的玻璃钢一样的工艺),然后用一个钩子,一钩装满盐水的长竹筒底部的挡块(相当于一个底阀的打开),洁白的盐水就进入了桶里,这样两长竹筒才能装满一盐桶,当装满两桶的时候,其中一人就将这一担盐水挑到附近的盐厂去。感觉那么一担盐水一般的农民是挑不动的,得有一身力气。附近的盐厂其实就是一个占地500平方米的长形小盐厂,一般沿长度方向成高中低排列,最高处是一个晒盐的盐车和晒盐架,注意与先前的盐车不一样(就是一个直径大概为8米的圆车,象自行车的轮子,轮子外沿上斜绑着很多斜向上的小竹筒,朝上的部分开口,下面的部分是竹节),这个盐车的作用就是将盐水通过盐车传递到高高的晒盐架(其实就是一个用很多竹枝做成的八字形棚子)上去,通过太阳和风力的作用将水份蒸发,浓缩盐水(这里的盐车和晒盐架的关系就象一个自行车轮子斜靠到一个八字形的棚子侧,盐车稍高于棚子,盐车的下面进入地面,地面有一个槽,盛的是盐水,人进入“自行车的钢丝”里,踩着轮子的内侧,轮子就转动起来了,靠轮子上绑着的斜向上的竹筒在底部的槽里舀盐水,这样装满盐水的竹筒就升高了,快达到顶点的时候,小竹筒就开始向晒盐架顶部的木槽里倒盐水,盐水再通过连接木槽的小导管,让盐水均匀的洒到晒盐架上,盐水从晒盐架的顶部淌下来,就象雨水淌过草房屋顶,在阳光和微风下让水分蒸发),然后静置得到较干净的浓缩盐水,然后再转入一个平底大锅里(整个过程都是靠从高到低的重力来完成的),这个锅大概有8、9个平方米,然后再加热煮沸让水蒸发得到了盐。
上面人工从井里取盐水的过程发展到后来,变成了装一台卷扬机,靠机器来提升盐筒的过程,再到后来因为这样制作的盐没有将盐水中的溴等有害的物质去除干净,生产效率低下,被国家取缔了。而通过这种方式制作的井盐在当地老百姓的心目中占用相当的地位,认为比大工厂的盐还要好。
凡事有利必有弊,因为取缔,现在这个受保护的文化遗产(制盐工艺及设备)因为没有经济基础,开始走向灭亡,包括人员和设施,实在可惜!但我觉得国家应该让他们继续运转,政府适当补贴让他们有利可图,将这个卓筒井延续下去。而不仅仅是通过旅游来扶持(没有了正常的运转,旅游资源也会很快枯竭)。
原文地址: http://lucktu.blogbus.com/logs/25694037.html
最新评论
By DKLJSAJKFL
By rishi513
By rishi083
By leanbiome supplement
By leanbiome website
By joint official